上戏团队闪耀ICISIP2025:
AI重塑戏剧体验,MR《黛玉葬花》赋能传统艺术引国际瞩目
导言
2025年9月8日至12日,第十二届国际智能系统与图像处理会议(ICISIP2025)在日本长崎大学隆重举行。我院张敬平教授率团队受邀参会,不仅作为主旨演讲嘉宾分享前沿洞见,其团队成员的研究论文与混合现实(MR)体验作品《黛玉葬花》更分别入选会议口头报告与成果展览环节。团队在深入把握全球智能系统与图像处理领域前沿动态的同时,也向国际学界集中展示了上海戏剧学院在科技与艺术交叉融合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成效。
23数字艺术设计MFA王依依、刘可欣和张敬平教授
本次会议由国际工业应用工程师协会(IIAE)主办、日本长崎大学承办,聚焦智能系统与图像处理的前沿技术与趋势。全球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及XR技术在艺术领域应用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
01 主旨演讲:引领AI+演艺应用实践方向
在9月8日的开幕环节,上海戏剧学院张敬平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曼卡托分校何塞·哈维尔·洛佩兹教授、日本长崎大学柴田雄一郎教授先后发表主旨演讲,主题分别聚焦“AI驱动的戏剧与故事体验”、“地理空间AI在犯罪预防与公共安全中的作用”以及“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流式实时图像处理”。
张敬平教授以“AI-Driven Theater and Storyliving ”(AI驱动的戏剧与故事体验)为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I)与混合现实(MR)技术的协同创新。通过展示生成式AI、沉浸式虚拟环境、AI驱动戏剧设计等领域的最新实践案例,张教授系统阐述了AI与图形技术如何构建“个性化、非线性、多感官 ”的体验场景,推动观众从被动“聆听者 ”转变为主动参与叙事的“参与者 ”。演讲不仅强调了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对促进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价值,更对数字叙事与戏剧表演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前瞻性展望。
张敬平教授主旨演讲
会议期间,张敬平教授还与各国学者就“AI情感计算在演艺领域的应用前景 ”进行了专题交流,深入探讨应用场景,拓展了跨学科合作思路,为后续研究积累了宝贵的国际资源。
与嘉宾交流AI情感计算在演艺领域应用前景
02 青年力量闪耀:研究生成果展现跨学科创新实力
我院研究生团队在本届会议上表现亮眼。不仅研究论文成功入选口头报告环节,他们创作的2025混合现实(MR)作品《黛玉葬花》更受邀参与现场展览,充分彰显了上戏青年学者卓越的学术潜力与创新能力。
论文入选:在9月10日的口头报告环节(GS9场次),2023级、2024级数字艺术设计MFA(艺术硕士)孟竹、付蕊宁同学的论文《A Study on the Design of Participatory Emotional Experiences in Digital Theater: Taking XR’s “Daiyu Buries Flower” as an Example》(《数字戏剧中参与式情感体验设计研究——以XR作品〈黛玉葬花〉为例》)进行了分享。该论文围绕XR技术在戏剧情感体验中的创新应用展开深度分析,引发了参会学者的积极关注与热烈讨论。
MR作品惊艳亮相:9月11日的成果展览环节(EX场次),由2022级、2023级数字艺术设计MFA马文轾、刘可欣、欧阳波、王依依,以及2025级博士研究生李佳共同创作的混合现实创新越剧作品《黛玉葬花》精彩呈现。该作品将经典越剧《黛玉葬花》片段与虚拟园林数字资产深度融合,创新运用混合现实“传送门”技术及AI辅助编程,实现了现实空间与虚拟园林场景的时空流转,并能实时解算环境动态变化。观众在移步换景间,沉浸式感受园林的雅致意境与戏曲的韵律之美。
与会学者驻足体验,现场好评如潮。众多专家在沉浸式体验后,主动与创作团队交流技术实现细节与艺术表达理念,对“用MR技术活化传统戏曲 ”的创新方向给予高度评价。鉴于体验者反响热烈,主办方特别将展览时间延长。这一调整不仅印证了作品在智能系统与艺术交叉领域的强大吸引力,更使我院的科艺融合成果获得了更广泛的国际关注,为后续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会嘉宾体验MR“黛玉葬花”作品
03 科艺融合拓新径:数字技术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
本次会议中,青年学者们展现出鲜明的跨学科特色,具有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工学背景,展现出活跃的“跨界探索”精神:从“生理信号解析与振动舒适度优化”的机械工程跨界研究,到“眼动追踪与阅读者认知状态建模”的计算机视觉创新,从“自主船载传感器与水产环境AI分类”的农业工程实践,到“超声影像与电池健康管理”的跨领域数据融合探索。这些研究扎根工科本体,又借技术交叉碰撞出创新火花,生动诠释了“以技术为桥、跨学科破界”的学术趋势。
与此同时,我校研究生论文的入选与MR《黛玉葬花》的亮相,为科艺融合注入了至关重要的“艺术与人文”维度:当数字戏曲的柔美韵律邂逅Unity引擎的精密技术,当传统园林的意境之美碰撞AI编程的实时交互,学术研究跳出了“纯技术应用”的框架,探索出“技术支撑艺术、艺术反哺技术 ”的全新路径。这种融合模式,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技术落地、艺术表达、人文传递”三位一体的实践范本,也让国际专家直观感受到跨学科研究的广阔前景。当然,从“单一技术适配艺术场景”到“多技术体系支撑文化创新”,从“小众学术探索”到“规模化迭代应用”,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探索之路虽长,但充满机遇。
结语
长期以来,张敬平教授及团队深耕非遗文化,特别是戏曲领域,执着探索艺术形式与技术应用的双重创新,持续打磨沉浸式新型演艺技术方案,推动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未来,团队将进一步聚焦“AI+XR+故事 ”的深度融合路径,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根基,以创新性的教学实践为支撑,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上戏智慧与青年力量。
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