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六样情动画短片之一《聋》的创作者、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教师、润物定格动画工作室创始人翁劼老师应邀做客我院艺科前沿讲座。翁老师以《聋》与《黄粱一梦》两部作品为案例,深入剖析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探寻中国动画发展的新路径。他不仅分享了定格动画创作的深层思考,更对动画行业的未来方向提出了独到见解。
《聋》:定格动画中的东方志怪悲剧
《六样情》是游戏科学携手中国多个顶尖动画团队,为游戏《黑神话:悟空》精心制作的六部动画短片,对应游戏的六个章节。
翁劼老师为游戏《黑神话:悟空》创作的定格动画短片《聋》,讲述了一个极具东方志怪色彩的人妖悲剧。故事始于书生救治受伤狐狸,随后在梦境中经历奇幻人生:与狐仙化身的女子相恋成婚、生儿育女,家业鼎盛、子孙及第。然而美梦骤然破碎,狐狸现形大开杀戒。惊醒的书生因“人妖殊途”的执念斩杀恩狐,并将狐皮制成围巾,深刻揭示了人性偏见的悲剧内核。
在艺术呈现上,《聋》坚守纯手工定格动画工艺。从人物塑造、服装设计、场景搭建,到粒子、水雾等物理效果,均保留了传统工艺特有的质朴质感。创作团队经反复尝试,最终舍弃数字特效,以极致呈现定格动画原汁原味的艺术魅力。这种对纯粹手工美学的执着追求,自2016年起已成为翁老师所主持的润物定格工作室的鲜明标签。
作为《黑神话:悟空》“六样情”系列的独立短片,《聋》拥有完整的叙事结构和闭环情节。翁老师在创作中巧妙融合了中国美院的造型美学与自研动画技术,通过多年实践,构建了一套成熟的定格动画制作体系,涵盖人偶制作、模型涂装、场景构建至后期合成等全流程,成功实现了雕塑艺术向动态叙事的精妙转化。
心流创作与艺术修行
讲座中,翁劼老师带领师生深入其分镜绘本的创作世界。他着重阐释了创作初期的“粗粝美学”——灵感迸发之际,不拘泥于细节打磨,而以奔涌的笔触一气呵成。这种状态往往在创作中段引燃奇妙的“心流效应”,使线条自然流淌,将多年积淀的情感记忆与生命体验不着痕迹地熔铸其中。
翁老师强调,这种看似随性的创作张力,实则源于深厚的日常积累。生活的细微观察,山川湖海的游历体悟,都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苏醒,化作笔端的惊艳之笔。即便已臻成熟之境,他仍坚持每日六小时的“修行式”创作训练。这种近乎苦行僧的艺术自律,正是其专业高度的基石——在持续不断的笔墨锤炼中,将技艺淬炼成本能,最终达成灵感与功底的完美共振。
学生收获与感悟
杨迪
翁老师首先分享了《黑神话:悟空》项目的创作历程,坦言转向动画源于纯粹的热爱,游戏的成功也非偶然,而是团队多年深耕、打磨与合作的结果。关于商业提案,他强调要避免机械迎合客户,而应在沟通中快速理解并具象化需求,达成共识。第二部分的分镜创作分享尤其深刻:从粗粝初稿到融入情感与经历的心流状态,印证了丰厚的生活与自然积累是创作的活水源头。翁老师每日六小时的习画坚持,正是其专业素养的生动体现。这启示我们:无论行业风向与技术如何更迭,成功绝非一蹴而就。动画需要天赋与热爱,但长期主义精神更为关键。
汤莫怀
翁老师的讲座令我获益良多。他不仅传授行业实践经验,更从文化艺术的高度,强调创作是长期积累与坚持的旅程。他鼓励我们向内探索,将生命的朴素美好融入作品,在热爱的道路上坚定信念。老师分享的学习之路(包括留学经历)提醒我们,追梦途中充满挑战与诱惑,需合理规划时间、克服惰性,通过多读书、多行路开阔眼界,深入生活、聆听自然滋养心灵。最后,他以讲述睡前故事般的动人方式呈现作品《黄粱一梦》,其中自然流淌的情感和深刻思想令我深受触动,更坚定了我对艺术创作的信心与热爱。
胡亦婷
翁老师的分享会内容极为充实。我们得以深入了解《黑神话:悟空》中《聋》的完整制作历程,观赏到珍贵的设计手稿,清晰认知了定格动画工作室的分工协作模式与业界动态。分享尾声,老师展示其绘制的故事板,并分享对梦境与现实关系的独到见解。翁老师是一位真诚而随和的创作者与师者,言语幽默,乐于分享亲身经历与真实感悟。他鼓励学生自主感悟与积累,并珍视每一次学生反馈。能与这样的创作者深入交流,令人倍感欣喜,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