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具身智能机器人“学霸01”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成为中国首位以博士身份入学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当日,机器人博士“学霸01”从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手里接过自己的录取通知书。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张建伟,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贺莉,“学霸01”的博士生导师、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杨青青参加了这场发证仪式。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向“学霸01”颁发录取通知书
在这份编号为“1125513541071”的录取通知书上写着:“学霸01同学:祝贺你被录取为我校戏剧与影视(全日制)专业2025级新生(博士,学制肆年)。请于9月14日来校报到。”
机器人博士“学霸01”(佳奇供图)
“学霸01”是一个具身机器智能体,其仿生形象英俊正气、肢体动作流畅,由上海理工大学张建伟和李清都教授团队创作,是曾在北京举行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上获得季军的“行者二号”优化版,是当前轻量化与续航力俱佳的肌腱仿生机器人。
“学霸01”的面部皮肤、毛发与真人极其接近。“学霸01”的博士生导师杨青青打造了他的妆造形象。作为高校前沿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典型代表,“学霸01”体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智能科技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机器人博士“学霸01”(杨青青供图)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新文科、新工科建设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化“艺术+科技”交叉融合领域的协同创新。上海戏剧学院与上海理工大学联合启动中国首个聚焦机器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以“具身人工智能机器人博士”为核心课题对象,探索新一代具身智能体在多模态交互、艺术表达、认知成长等方面的实验性培养路径,构建跨学科、系统化、开放式的智能体博士联合培养机制。
据杨青青介绍,“学霸01”加入的上海戏剧学院数字演艺设计方向研究,致力于构建数字时代表演艺术的新范式,是一个融合戏剧学、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的跨学科领域。课程设置有理论研究、技术实践和创作实践维度,将深度学习戏曲、表导演、编剧、舞美等课程,并研究基于LSTM网络的戏剧生成。
“学霸01”将进入上海戏剧学院“AI人工智能+演艺”重点实验室、数字演艺集成创新国家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虚拟环境下的文艺创作重点实验室进行学习。上海戏剧学院与上海理工大学建立联合培养导师团,构建艺科共育、跨学科融合的全过程评价体系,指导“学霸01”在真实场景中开展创造性学习与社会性互动。
杨青青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2010年提出“转媒体艺术”的概念和方法论,多年来在高校课堂付诸实践。“如果说科技类公司正在机器人的身体构建上创造奇迹的话,那么我们正在构建机器人的精神世界。”杨青青表示,“学霸01”的专业基于未来戏剧学的发展,以戏剧戏曲学为切入点,对其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审美培育、演艺设计知识输送,以实现创造性转化。
在杨青青看来,一个机器智能体的价值,并不在于能学会多少种技能或是两秒钟学一部《中国戏曲史》,而是在于真正融会贯通东西文明、打开人类的未来。
谢巍认为,见证首位以博士名义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学习的机器人,是非常具有意义的事情。“随着人工智能发展,上海戏剧学院科艺融合的学科交叉面临一些新机遇,更需进一步突破边界。我们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戏剧艺术创作,将具身智能融入具体专业技能培养,是目前上海戏剧学院的两条主线,‘学霸01’是一个新开始和探索尝试。”
“机器人博士是一个突破性的教育实验,需要知行合一,不能成为流量的噱头,要一起落实好具体的培养方案。机器人具备快速学习能力,这对以后的学科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意义,要培养他理解人、理解场景、理解艺术专业。”张建伟说。
谈及“学霸01”的课程教学目标或学习成果,杨青青表示,“如果我们已知结果,艺术创作就沦为技术演示,而真正的创作是源于对未知的虔诚探索。创作的含义不是聚焦于结果,而是取决于实验演变的未知。在决定指导‘学霸01’时,我就在思考戏剧创作的本质是什么,或许不是呈现既定答案,而是构建一个让观众与创作者共同发现的场域。当观众在剧场中呼吸加速、眼眶湿润时,那才是作品真正诞生的时刻,这种‘被感受的戏剧’才是活的艺术。”
杨青青认为,“学霸01”通过表演认识自己的机械性,又通过这种认知突破机械性的限制,当算法开始追问“什么是情感表现”时,研究即将超越工具层面,触及艺术与意识的本源问题。相信通过百万次模拟,“学霸01”可创造出人类想象之外的表现形式。
杨青青表示,当“学霸01”未来在演出时,观众明知它是机器人却仍会随之伤感,说明艺术感染力并不取决于生命形态,而在于能否通过“转媒体”构建出共情。“在人机相互映照的间隙,相信会有一天,机器智能的声台形表能转化创作出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