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创未来・志愿同行
AI 赋能粘土动画艺术工作坊数字艺术温暖社区银铃
社会服务不仅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更是践行社会责任、传递人文关怀的实践路径。4月9日,我院马楠和黄墨寒两位老师带领学生走进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第二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以“AI+粘土动画”为媒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代际实验工作坊。
服务:从课堂到社区的艺术实践
活动选择粘土作为创作媒介,因其触感温和、易塑形,能帮助老人锻炼手部协调能力,通过AI技术的再创作,让静态的粘土作品生成动态视频变得生动,激发老人参与创作的热情。
共创:记忆与潮流交织
工作坊采用“1+N AI协作小组”模式:一名同学结合AI创作技术,协助多位老人用粘土讲述自己的故事。AI将他们的作品实时转化为动画,既满足表达欲望,又让同学在技术创作赋能中深化对代际沟通的理解。
活动现场,老人和同学围坐一圈,一位老爷爷用粘土还原了家中的摆件,分享昔日务农生活的点滴;一位退伍老人讲述游历祖国的故事;一位奶奶精心捏制饺子,饺褶里藏着温情与岁月。老物件在新生代手中重获故事维度,小鸭、卡皮巴拉、生肖蛇等潮流IP与传统意象共生,四十分钟的共创时光里,老人的人生故事与青年的时代潮流在粘土中交织彰显。
同学们将完成后的粘土作品通过AI创作技术生成动画效果,这项技术不仅让静态的粘土作品“动”了起来,也帮助老人用另一种形式看到自己的作品“活”在屏幕上,体验到科技与艺术结合带来的新鲜感与成就感。同学们发现:当AI将小象踏步、多肉舒展、兔子跃动投射在屏幕,老人们眼中闪烁的不仅是新奇,更有被时代重新看见的欣喜。
青年体悟
陈 琼 23级数字艺术设计MFA一位原本拘谨的奶奶,被动态粘土动画触动后,主动开始创作小鸭。凝视着奶奶为粘土小鸭注入生命力的眼神,我突然懂得衰老不是创造力的终点,而是回归本真的起点。
李佳怡 23级动画本科班每个褶皱都藏着时光记忆,这次活动让我读懂了长辈的孤独——那些反复被摩挲的记忆需要被郑重聆听。
张朗悦 23级动画本科班数字鸿沟两端,我们都在寻找连接方式。AI不应是冰冷的工具,而应成为代际对话的翻译器。AI艺术创作让长辈们的情感、智慧与创造力被看见,而不仅仅是被照顾。
丁一菂 23级动画本科班陪伴即疗愈。有效的社会服务需要技术+走心,技术能缩短数字距离,但唯有持续陪伴,才能真正温暖那些被时代快车拉在站台上的生命。
收获:科技与人文共生
对于生活在养老院里的老人们来说,随着社交圈逐渐缩小,情感表达的形式受到限制,表达情感的机会也变少,本次志愿活动的开展,为他们的生活送去温暖,带来简单而真切的交流互动。
老人们热情邀请学生合影,当粘土作品在长桌上延展成微型记忆博物馆,快门定格的不只是笑脸,更是艺科向善的生动场景。“艺科种子”志愿服务队以AI为桥梁,让银发智慧与青年创意在数字艺术土壤中共生,证明科技的温度在于始终有人文关怀的底色。
共和新路社区长者照护之家负责人邱峥表示:“感谢师生以青春热情践行‘尊老敬老’,用艺术与科技为长辈带来温暖陪伴。为这份创新公益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