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艺术,创意点亮未来。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的学子们,以数智技术为媒介,突破传统艺术的边界,创作出令人惊叹的创新作品。他们用代码编织舞台,用数据描绘情感,用科技重塑艺术表达。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创新世界,感受艺术与科技碰撞的无限可能,见证未来艺术的新篇章!
近年来,AI(人工智能)技术逐渐风靡,从AI绘画到AI视频,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正在重塑创作边界,2025年安徽省首届AI春晚的亮相更是将这一趋势推向高潮,展现了AI技术在文化表达中的无限潜力。在这场科技与文化的盛宴中,一部名为《徽韵流光》的AI视频作品以其独特的徽州文化韵味与创新表达,吸引了广泛关注。
作品由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数字艺术设计专业的两位研究生郭冰倩和金星雨共同参与创作。她们以AI技术为笔,描绘了黄山云海的壮丽、宏村古街的静谧,将黄梅戏、徽州木雕、宣城油布伞等非遗元素融入现代叙事,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体验。
从分镜头设计到AI生成,从海报创作到最终剪辑,她们如何用科技赋能艺术创作?面对AIGC领域的普遍难题,她们又提出了哪些创新解决方案?让我们一同走进《徽韵流光》幕后的创作心路历程。
Q1:在AI视频《徽韵流光》的创作中,主要负责哪些核心技术模块?与传统视频制作流程相比,AI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哪些颠覆性改变?
郭冰倩(策划、分镜头设计、AI生成、最终剪辑)
作为项目的核心负责人,我统筹了从前期策划到最终落地的全流程。具体技术模块为:
分镜头设计与动态化,利用AI工具(如Runway ML)将手绘分镜脚本转化为动态预览。例如,在“徽州画卷展开”的片头设计中,输入关键词“水墨卷轴、黄山云海”,AI快速生成了10秒的动态概念视频,大幅缩短了传统动画制作的周期。
场景生成与风格迁移,针对徽州非遗元素(如傩戏面具、木雕纹样),结合Stable Diffusion和ControlNet插件,生成高精度视觉素材。
剪辑逻辑优化,通过AI工具分析视频情感曲线,自动推荐剪辑节奏点。比如在“春节团圆”段落中,AI根据旁白的情感关键词(如“温馨”“欢聚”),匹配了慢镜头与烟花绽放的剪辑逻辑。
AI带来的颠覆性改变:
效率跃升。传统分镜设计需2周手绘,AI辅助下压缩至几天。
创意试错成本降低。AI可生成多个版本的画面(如不同天气的黄山云海),团队能快速选择最优方案。
非线性工作流。AI允许“边生成边修改”,例如在剪辑阶段反向生成缺失镜头,打破传统线性流程的局限。
金星雨(AI生成、海报设计)
我的核心工作是技术落地,具体包括:
AI模型调优,针对徽州文化元素,训练定制化GAN模型。例如,让Midjourney画徽派建筑,只输入关键词“白墙黑瓦”它会乱发挥,我们拍了实物的马头墙照片,用它的「/describe」功能反推出关键词:“阶梯状房檐、小青瓦密度60%、墙面留白比例70%”——这招让出图成功率直接翻倍!
海报动态化设计,利用AI工具(MidJourney + After Effects)将静态海报转化为动态视觉。例如,主海报“江上渔者”中,AI模拟了水波流动与渔船的轻微晃动,增强了画面沉浸感
AI带来的颠覆性改变:
文化符号的数字化重生。悠久的文化遗产如黄梅戏通过AI生成,可拥有诸多鲜活的动作,例如将静态的黄梅戏演员表演的场景演变为动态的演唱。
跨媒介融合。山水画欣赏不再局限于平面,AI助力实现“静态山水画——动态风景——视频”的全链路表达。
Q2
当前AI视频领域普遍面临“可控性差”的问题,在《徽韵流光》中是否遇到类似瓶颈?最终的创新方案是什么?
郭冰倩
可控性问题是AI创作的核心痛点,我们遇到两大挑战。一是文化细节失真,AI生成的傩戏面具最初缺乏历史厚重感,面具纹样过于现代。二是动态节奏失控,在“三河水乡”场景中,AI生成的木船运动轨迹不符合真实流体力学,显得机械生硬。我的解决方案是:
混合创作模式。比如在木船运动的创作中,结合模拟数据,训练AI模型生成符合真实水流的运动轨迹。既保留文化内核,又增强视觉欣赏。并在AI生成工具中设置“文化权重参数”,限制生成结果不偏离徽州美学。AI生成动态分镜后,手动调整20%的关键帧,保证作品的
金星雨
在AI生图过程中不稳定是常态。尤其在海报设计中,AI生成的内容常偏离徽派主题。例如,初版海报背景色过于冷峻,缺乏节日暖调。我的解决方案是:
语义驱动调色。输入关键词“徽派、青绿山水”,AI自动提取中国山水画中的传统色作为主色调。将风格融合算法,如将徽州砖雕的几何纹样与AI生成的渐变光效叠加,形成“传统肌理+现代光影”的独特风格。把三河古镇、歙砚纹理等拍成照片,配上“防跑偏”关键词,比如徽州木雕必须带“对称花纹0.8毫米深”。
多渠道尝试。同一段描述同时喂给Midjourney、豆包、即梦AI,把生成的图拼成九宫格,请老师傅盲选最正宗的。
发明过渡帧补丁。遇到画面突变,就用Stable Diffusion在两个离谱画面间自动生成渐变效果,比纯手动修补快三倍!
Q3
当算法输出结果不符合艺术预期时,是选择调整模型参数,还是修改创意方向?请分享一个典型冲突案例。
郭冰倩
这是一个需要灵活权衡的问题。以“黄梅戏表演”场景为例,这个场景出现了AI生成的戏曲动作僵硬,演员袖摆飘动不符合物理规律的问题。
我们选择增加动作捕捉数据的权重,优化骨骼绑定算法。再将原设计中的“长镜头舞台表演”改为“多机位剪辑”,通过镜头切换掩盖动态瑕疵。最终画面既保留戏曲韵味,又具备电影级镜头语言。
金星雨
其实和AI合作像“谈恋爱”——不能硬刚,得找到它擅长的方向引导。在非遗浏览视频的设计中,就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AI生成的“汪满田鱼洋灯”图案过于复杂,与视频整体的插画主题冲突。
在制作中我们选择参数调整,降低图案密度参数,强化主灯轮廓线条。把“艺术感”参数从1000降到600,让AI多试几种画风,同时给AI加载徽派水墨画模型(相当于逼它临摹古画),最后加一点人工干预,在PS里给树干叠加真实的宣纸纹理,瞬间有那味儿了!
我在“抽卡”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创意融合,将鱼灯图案与剪纸风格结合,形成“镂空光影”效果,既突出主题又降低视觉噪音。
(抽卡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在进行AI创作时,一个提示词能够随机生成很多张图像,生成的结果往往不可控,都是随机的,所以俗称抽卡。)
Q4
当前AI视频常被诟病“缺乏情感”,该作品如何突破这一局限?下一步是否会探索更复杂的情感交互?
郭冰倩
情感表达是AI的短板,但并非无解,我们的策略有:
数据情感标注。在训练集中加入情感标签,让AI学习情绪与画面的映射关系。
人机协同剪辑。AI生成素材后,人工筛选具有“情感张力”的片段,强化细节刻画。
音画联动。通过AI分析旁白语调,自动匹配画面节奏。例如,旁白提到“团圆的温馨”时,AI将镜头切换为慢动作的吃团圆饭场景。
我们的下一步计划是探索多模态交互,如结合AR眼镜,观众可通过手势与视频中的徽州元素(如放飞孔明灯)互动,增强沉浸感。
金星雨
在海报设计中,我们尝试用AI捕捉“瞬间情感”。例如在音乐制作方面,录黄梅戏老艺术家唱段,用AI克隆70岁时的沙哑嗓音,重点保留那句“咿呀~”的转调,让人的属性更强烈。
下一步我们将探索“气味与视觉”联动,如扫描海报二维码释放徽州檀香,触发多维感官体验。甚至可以尝试脑机接口,利用脑电波设备,实现只通过想象就直接让AI生成对应画面。
Q5
AI技术日新月异,我们该如何保持竞争力?是深耕垂直技术,还是拓展跨领域能力?
郭冰倩
我的答案是“以文化为锚点,技术为帆船”。一是垂直深耕,在AI视频生成领域,我们需持续跟踪技术前沿。二是跨界拓展,理解文化内核才能避免技术滥用。我认为艺术科技从业者都应具备“三角能力”:技术执行力、文化洞察力、故事创造力。
金星雨
我认为需要聚焦问题,而非工具。工具一直是革新的,想要一直具有竞争力,就要坚持学习。深耕垂直技术和跨领域研究都是必要的,应用技术的关键就是要了解技术发展的原理和方向,在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时代,我们应该在认识并深耕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新鲜的技术工具,实现艺术的应用多元发展。
Q6
AI解放了生产力,但也可能削弱“人性化表达”,如何看待技术赋能与艺术原创性的关系?
郭冰倩
我认为技术赋能与艺术原创性并非对立,而是螺旋上升的共生关系。我们要知道AI的边界,AI擅长解决“怎么做”,但“为什么做”仍需艺术家决策。比如在“春节团圆”场景中,AI生成了全家围坐的10种构图,但我们最终选择了传统八仙桌布局,因其隐含“天圆地方”的文化隐喻。这种选择依赖人文素养,而非算法。我认为AI是画笔,艺术家才是执笔人。
金星雨
技术赋能应服务于“人的不可替代性”。艺术的根本是人的情感表达,技术赋能是令艺术表达更多元化的手段。如AI生成的海报虽精美,机器字体虽工整,但缺乏宣纸墨迹渗透的质感,最终定稿方案中,我们手动添加了手写书法题字。希望AI技术成为“创意催化剂”,而非替代者。
AI视频《徽韵流光》的创作不仅是一次AI技术与文化的碰撞,更是一次关于未来艺术创作的探索。郭冰倩与金星雨两位同学用她们的创意与技术,为徽州文化的诠释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我们展示了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无限可能。从分镜设计到AI生成,从海报创作到最终剪辑,每一步都凝聚着她们对艺术的敬畏与对技术的热爱。相信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必将更加深入。让我们拥抱未来,一起探索虚实之间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