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勇院长举办讲座谈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时间:2021-12-16浏览:1365设置


123日,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来到昌林路校区,以这一校区所在的创意学院、电影学院师生为主,举办了一场名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历史、现状及展望》的讲座。



黄昌勇院长多年来致力于文化产业、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发起成立了全球城市(上海)文化观测研究中心(MSCAC)、世界城市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

此次讲座,黄昌勇围绕着上海城市变迁与上海文化发展的关系,从历史、现状、未来展望三个维度,对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阐述。



黄昌勇在讲座中指出,国际上的不少大都市,往往都与一条贯穿城区的著名河流有关,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生与死,标识城市的繁荣与衰败。上海的文化变迁也围绕“一江一河”,实现了两次跨越。

第一次跨越1843年上海自开埠以来沿着苏州河逐渐发展,上世纪2030年代已成为远东第一大都会。

第二次跨越2010年世博会,书写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新篇章。上海文化空间生产的第二次跨越,标志着从苏州河时代进入黄浦江时代,大量空间被作为文化场馆,“十四五”时期仍有大量文化设施在建设中。黄浦江两岸已经成为一片文化沃土,不断推动着上海这座国际都市的转型发展。

关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黄昌勇梳理了一条完整的脉络:2007年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将上海建设成文化大都市;2010年中共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2011年中共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会提出到2020年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

对于上海应当如何建设和评价国际文化大都市,黄昌勇带领的团队参照英国伦敦的文化指标体系,研发了中国城市文化指标体系,构建出中国城市文化发展大系统PLE模型,即通过城市文化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体系来看城市文化。上海与其他著名国际文化大都市相比较,已具备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基本样态,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气质和风格,彰显出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社会主义的特征。但从总体上看,与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还有距离。



关于未来的思考与对策,黄昌勇提出几点建议:在文化政策的加持之下,我们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还需要有完善的文化设施,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地标以及与文化设施相结合的文化品牌;需要进行文化体制的改革,以消极干预为基本原则,全面开放市场准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提升文化投入,尤其是社会多元投入;要注重文化多样性,注入文化活力;需要发展文化的民族特色与地方性,体现上海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与红色文化;需要注重文化参与和艺术教育,为社区与街道文化添加互动性,使其发展可持续。



审  核 | 方军  唐芳

责任编辑 | 陈龙 孔小磊

本期编辑 | 李芷涵

文字、图片 | 创意学院


Copyright © CCS of STA.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9077319号-8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