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戏剧——打开观演的边界,突破创意的局限

时间:2021-11-16浏览:3402设置


1028日,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举办了主题为“《不眠之夜》与沉浸式戏剧体验”的讲座,学院邀请了我院优秀校友潘韬(艺术管理研究生)回校进行讲座,他现担任上海尚演文化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上海版运营负责人。同时也是著名舞台剧制作人、曾就职于念剧场、证大喜马拉雅·大观舞台、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参与及制作的作品有: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上海版,沉浸式剧场《秘密影院·007大战皇家赌场》,原创音乐剧《因味爱》,实验舞剧《三点一线》等十多部舞台剧作品;

潘韬老师以《不眠之夜》上海版为例,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沉浸式戏剧的关键概念、创作过程、观众拓展、整合营销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演讲结束后,同学们与潘老师从科技手法到演职人员具体工作,从个人观剧体验到剧目的文旅结合创收等方面做了深入交流,现场“干货满满”,碰撞的知识火花很灿烂。

在“万物皆可沉浸式”的今天,“沉浸式戏剧”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词。而回溯到2016年,当《不眠之夜》上海版第一次把沉浸式戏剧这个概念展现在中国观众的面前时,可以说国内戏剧届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当然,制作方也因此获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

成功的作品自然不缺有人来模仿,可遗憾的是,直到五年后的今天,我们也没能在国内看到一部能和《不眠之夜》上海版媲美的作品。反而是沉浸式戏剧被反复用作营销噱头而实际观演体验不佳的状况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在沉浸式产业如火如荼地发展着的今天,我们应该要如何做好一部真正的沉浸式戏剧?



01

沉浸式应该创造一个真实的故事世界。

坐落于上海滩市中心的麦金侬酒店是一座神秘的建筑,六层楼的酒店共有六千多平的建筑面积,每层楼的房间里,都有一些神秘的住客,这里,每晚都在上演着精彩的故事。

为了创造出真实的麦金侬酒店,《不眠之夜》的团队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打磨每一个道具、每一个细节,酒店的家具都是专门的团队去购买的真正的“古董”,酒店的每一个抽屉打开都不会是空的,甚至是酒店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它独有的气味。

沉浸式戏剧不是简单地靠增加互动来实现所谓的“沉浸式”,而是要努力创造一个让观众相信的真实世界。



02

文艺项目中,艺术性和商业性可以并不相悖

艺术和商业的关系在文艺界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有的人认为艺术不该沾染“铜臭味”,但在信息如此发达的21世纪,真正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能够触及人群的艺术作品,也必定是具有商业价值的作品。

《不眠之夜》的主创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去关注娱乐化、商业化的方面,而是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艺术呈现上。故事情节、肢体表现、包括每个演职人员在酒店内的行走动线都是具有严格要求的。不同空间内同时发生的事件让观众没办法一次看完酒店所有的剧情,但即使是片段式的情节演绎,主创团队也在致力于让观众有情感上的共鸣。

能够打动观众,让观众在观看不同情节时产生相关的情绪,这应该是我们在所有的戏剧创作中所追求的,而不是沉浸式戏剧的“特产”。



03

海外版权作品做中国版,一定要做准确的本土化。

从决定做中国版《不眠之夜》到剧目在上海正式公演,两者之间有着长达3年的创作磨合时间。纽约版固然是轰动戏剧届的杰作,但要在中国吸引到足够的本土观众、给这个作品以足够长久的生命周期,不做恰当的本土化是绝对不行的。

做好本土化,要进行足够的本土调研,也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都有一定的了解,更要有一个接受度相对较高的观众群体。这也难怪《不眠之夜》来到中国之初,连究竟落地在哪座城市都需要团队足够的调研分析。

我们现在看见的上海版《不眠之夜》,虽然是脱胎于《麦克白》的故事,也并非是一个纯欧美面孔的演出团队,我们能看到剧中不少的亚洲面孔,能看到纽约版的白桦林变成了上海版的竹林,能真实地感受到上世纪三十到六十年代的复古酒店,而不是旁观一个陌生的西方故事。


04

打开创意的边界,让戏剧不仅是戏剧。

一部戏剧驻演到第5年,票房还能走多远呢?常规来说,一部戏剧作品的创收方式,主要在于票房和文创两大模块,票房自然是重中之重。演出想要获得更高的票房收入,巡演是最好的方式,那么无法巡演的《不眠之夜》要如何保障自己的预期票房呢?制作方也用自己的方式给了我们一些答案。

酒店不可以照搬去外地,但酒店的元素可以,《不眠之夜》的制作团队和广州太古汇合作的“十号礼铺”就是一次非常出圈的创意营销。用实景的快闪装置让更多的外地观众了解和体验麦金侬酒店,已然在广州尝了鲜,那何妨再来上海去真正的酒店访问一番呢?

同样的,固定观众是有限的,但市场是无限的。剧场里可以开主题派对吗?演员可以成为时装发布会的模特吗?剧院会变成秀场吗?《不眠之夜》给我们的答案是,都可以。酒店的特殊节日庆典、华伦天奴的合作时装发布会、这些活动所面向的群体远远不止传统戏剧观众,也确实可以帮助《不眠之夜》吸引到更多的新观众。破圈,是5岁的上海版《不眠之夜》在努力的新方向。

当文创产业的发展打开了N

速,当国际文化语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当疫情的影响迟迟难以消退,戏剧要怎么走?戏剧人要如何去创作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好作品?这个问题,《不眠之夜》上海版的团队给出了一份参考答案,但更长远的路,需要我们用实践和热情做出更深的探索。



20艺术管理专业   宋盈盈

从沉浸式戏剧本身的知识来说,我认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对于沉浸式戏剧中最重要、最不同的部分的定义:即产生一种情绪和感受,这是区别于传统戏剧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文学性的很重要的一点。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很像营销中给产品定位的方式,即不需要把某类产品的全部优点都汇集在一个产品中——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而是要做到差异化竞争。

关于驻场类的演出,最让我有启发的是老师对于二次消费的强调,不能把票房作为收入的唯一来源。这和我们平常旅游演艺课程中所学的内容有很大的相似度,这也让我更加意识到整个文化产业之间的相通性。

最后我也非常荣幸地得到了老师对于我所提的两个问题的解答!老师耐心、细致的解答,让我对于整个演艺行业的定价标准,还有沉浸式戏剧中舞台监督的工作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了解。感谢学校的组织让我拥有这次学习的机会!



21动画设计专业  高嘉怡 

提到“沉浸式体验”这个词,多数人总会联想到社交软件上的各类视频——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博主,只要搜索“沉浸式”,就能看到每个生态圈或是其个体本身对沉浸式的独特定义。但好像大家从来没有得到过一个确切的定义,用以诠释“沉浸式”这一娱乐新趋向。

而在“《不眠之夜》与沉浸式体验”里,我有幸探入这门内,去理解并领悟到沉浸式的魅力。

讲座主要从:什么是沉浸式、与沉浸式相关的案例以及沉浸式的未来等三个层面,对沉浸式展开了全面的表述。

我想这其中最吸引我的,大概是讲座上描述的“构造另一个世界”这一概念。在纸媒时代,电影的出现引发了世界性的轰动,每个人都喜爱、迷恋上了电影。即使是在短视频热潮的今天,人们也都愿意去影院消费,这其中最浅显的道理大概是,电影能给观众带来其他媒介做不到的专注度。看一场电影,就像做了一场梦,没有人不会为此感到心动。而沉静式体验的“创世”,则更是深化了这个梦,它就像一个等待人们去探索的新世界,这一切的体验都是前所未有的。或许我们的生活已经足够精彩,可当我们踏入一个真正的全新的领域的时候,内心的激动是任何东西也无法替代的。你不知道会从里面找到什么,当一切以感染为主,你的感官便会凌驾你的思考之上,无论你是感觉到失望还是喜悦,这全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你可以走进世界里,随意探索,我们却总能一直把你留在故事里。”迪士尼执行创意副总裁Joe  Rohde的这句话是对沉浸式体验最本质的概括。我们不知沉浸式体验的未来究竟会如何,但我们能记住的是:人是一种好奇心旺盛的生物,只要你给了探索的机会,他们就会涌进来。



20艺术管理专业  贾博雯

对于沉浸式演出的交互性,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不眠之夜》的沉浸感已经给我很大的冲击了,不论是演员的表演、灯光、音效音乐、置景道具、服化,还是由观众自由探索的主支线剧情、非线性叙事、解构化剧情,都令我感到制作方的用心与剧目的精良,让我觉得票很值,而且忍不住想要下次去探索更多的东西,《不眠之夜》二刷了,每一次在开始扶着墙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小步慢步穿过曲折幽暗的走廊,突然在一个转角遇到了红色帘幕发出的光,你心中喜然,快步走进,点上一杯酒,听着慵懒的爵士,坐在曼德里酒吧,那种感觉,瞬间带入,令人陶醉。这个剧我一直觉得相比于一些其他的沉浸式戏剧,互动性不够,疫情之后,更使得一些互动的形式取消了,这当然不妨碍整体剧目的优秀,不过是我关心的一个点罢了,也是令我困惑的,但在听完潘涛老师的讲座后,我深受启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演出质量的高水准。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后来仔细想想,对于不眠之夜这个剧来说,整体的气质不适合有较多的互动,因为互动行为本身是不可知的,随机性的,会有很好,很棒的体验,同理,也会有相反的效果出现,这启发了我,让我有了新的视角去理解互动性,看待沉浸式戏剧乃至更广阔的沉浸式产业,毕竟本质上这是商业,剧目也是产品,要有一套可行、标准化的方案,对于第四堵墙的仍然存在,这或许是一个结构化矛盾,对于剧目整体的设计制作方自然是经过了很多考量,也十分值得我们相关的在未来志于从事相关行业的人才去学习的。感谢此次讲座,丰富了我的认知,开拓了我的视野,希望能有更多高质量的讲座在学校开办。


文字:祝彤、宋盈盈、高嘉怡、贾博雯

图片:黄芳、祝彤

海报:曾帅

排版:雷铄烁

责任编辑:陈龙 孔小磊

内容审核:方军 唐芳 



Copyright © CCS of STA.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9077319号-8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