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品悟经典--优秀读后感选登之3

时间:2010-06-13浏览:711设置

《从黎明到衰落》读书笔记

——09媒体创意 陈怡

  从16世纪的大动乱到现在,仅有三场动乱可以被称为革命:十六世纪的宗教革命;17世纪的君主制革命;贯穿18—19世纪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法国”革命以及20世纪时发生的社会性的、集体性的“俄国”革命。其实,革命所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习惯和普遍的做法,它改变的是整个文化。


  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天主教会的腐朽与黑暗,马丁•路德引导了宗教革命。宗教革命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其并没有提出反对封建主义。

  17~18世纪,欧洲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展开,有力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及其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想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对19世纪以后的亚洲国家有很大的影响。

  18~19世纪,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阶级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它是一次欧洲范围的革命,推动了欧洲的反封建斗争,并为欧洲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文学艺术始终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展开,给西方文化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学艺术也走过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西方的文化也会走向一个新的黎明。

 

 

 

从四阶段品唐诗韵味

 

 

  整个唐诗发展的过程就是推陈出新的过程,不过在那二百八十多年间“因”和“变”的程度时有升降。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而《唐诗选》也正是按照这四个阶段来编排的。


  第一阶段初唐,诗歌题材从宫廷扩展到广阔的社会闲适,内容充实。开元前的五六十年间,以四杰、沈、宋、陈子昂、杜审言等为代表的诗风,变化渐多。其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一篇出色的作品。这首诗不是雕饰,只是集中描写春江月夜的景物和相思离别之情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生感慨,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天地,跨出了宫体诗仅写贵族歌女的小圈子,颇有生活气息。情景融成一片,并有声韵之美。


  第二阶段盛唐,从开元之初到安禄山之乱,诗歌发展成跃进的形势。最显著的变化表现在七言歌行,高适、岑参、李白等作家都能突破初唐歌行的形式,以纵肆的笔调,多变的章法,写壮美宏丽的题材,变现豪迈的气概。而继他们之后的杜甫诗,既承认传统必须继承,又指出历代各有创造,所谓“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杜甫和李白的七古同代表唐代这一诗体的最高成就,李白追求光明和理想,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是浪漫主义诗人;而杜甫的诗歌大都反映了急剧变化时期的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的炙热之情,是现实主义诗人。


  第三阶段中唐,这时期诗体有进一步散文化的倾向,在语言上刻苦推敲,追求奇异,是当时的风气。其中,白居易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理论和实践,使诗歌得以突破大历十才子“流连光景”的狭窄范围,扩大了境界,能以社会政治重大问题为内容。


  第四阶段晚唐,这一时期的诗歌诗意隽永、耐人吟诵,但又因堆砌多、跳跃大而晦涩难懂,这对后世发生过好坏不同的影响。杜牧的七绝一清新俊逸的风格见长,在王昌龄和李白等人之后,犹能自成一家。温庭筠的秾艳虽为唐诗增添一种色彩,但思想和格调是不高的。


  唐诗,作为古代的文学艺术,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绚烂一笔。从唐代诗人的创作实践可以看到“转益多师”、“别裁伪体”的批判继承和“陈言务去”、“词必己出”的创造精神相结合。如果说唐诗在艺术上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首先就是这种推陈出新的经验。

 

 

 

(文09媒体创意 陈怡/编辑竹子青)

 

Copyright © CCS of STA.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9077319号-8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