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艺术的小旅行
媒体创意07级 李曼卿
今年冬天,大概是我有史以来步行最多的冬天,在寒冷的异国他乡穿梭在各种各样的博物馆里,从古代经典到现代摩登,也体验了各式风情,巴黎的,马赛的,尼斯的,摩纳哥的,又经历了语言不通的生活,虽有艰辛,倒也算是愉快。还感受了截然不同的教育,很有趣。
在巴黎的第一周,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参观博物馆,主要是蓬皮杜、奥赛博物馆、凡尔赛宫,东京宫,当代艺术博物馆、卢浮宫、桔园美术馆……在这些美术馆中,看到许多很小的学生,拿着作业,一边看着各种原作,一边写,有些是分析画的构成、颜色,有些做的则是历史作业,还有许多画家申请临摹,就可以把画板架在画边上,直接临摹真作。只要与原画尺寸不同,最终成画的时候盖个章能够保证版权就可以了,全部都是免费的。我们参观的每个美术馆,都能遇到几个在临摹的人,对比一下临摹作品和原作,总是要感叹,创作者的不容易。不得不说,生活在巴黎,真是得天独厚的学习美术的好环境。有这般环境,倘若不学习美术,真是枉为巴黎人。
巴黎的古建筑保护的很好,大概也很少做维护的工作,极富百年前的感觉。登上铁塔看巴黎能看到整个巴黎的城市建设。内区都是古老的建筑,要延伸到巴黎很外延的地方才有高楼大厦的踪影。
图为从埃菲尔铁塔看巴黎
摩纳哥是我们的第二个落脚点,邀请我们参加工作坊的学校就坐落于摩纳哥半山腰。
它是个很漂亮的地方,充满灵气,半山半海,不是湛蓝翠绿,便是别墅跑车,既有欧洲风情,又有现代的模样。生活在摩纳哥的本地人到并不多,在那边工作的更多是法国人,意大利人,倘若是意大利人在那边工作,每天便要做火车穿越三个国家。听起来似乎很遥远,其实也就几十分钟的火车,这在土地广阔的国人这里听来难免觉得有点诧异,却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在教育体系上面,摩纳哥和法国是一脉相承,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我们这次去的Pavillon Bosio是摩纳哥唯一一所艺术学院,其实是以教学当代造型艺术为主的艺术学院。学校很小,但是五脏俱全,除了一般造型艺术有的创作木刻版画间等,甚至还有暗房。学校是5年制的,念到第三年可以拿到一个文凭,如果想要继续念下去,要参加升学考试。但是课程很自由,比如本来是版画专业的学生,但是我对学校里举办的一个WORKSHOP有兴趣,都可以自由参加,作品也不限类型,与工作坊的主题相同即可;如果突然对雕塑感兴趣,只要找到雕塑的老师,就可以修习雕塑方面的课,只要最终作品受到认可,被认为是合格的,就可以获得学分。在课程选择方面,有很大的自由度。如果想要去听别的专业的课,也只要和该老师打招呼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什么繁复的申请手续。对于真正热爱艺术又勤劳的人,是有机会接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来提高造诣,但是如果只是想混学分,也是很容易的。
这次的工作坊,原定的课题是世博会,大概艺术家们自由散漫惯了,经过了长期的旅行,最后的题目变成了探访摩纳哥地图的游戏。这还真是巨大的转变啊。
工作坊的第一天,有一个叫做艺术的小演练的活动。即在空旷的教室里,在目光平行的地方挂一根线,我们可以作出任何东西,只要可以挂在线上即可以了。
第一次工作现场
耳机里录了我们工作现场说话的声音,是一个当地学生的作品。
朱赛男作品
内容是线上的小鱼
因为作品和线结合的方式独特而受到工作坊主持人PAUL的称赞
李曼卿作品--不可回收生活。
那个挂在上面把手和旁边的是巴黎地铁票,它是纸做的,大家都是用完就扔。下面一次性塑料水杯是全世界通用的。主要的作品理念是其实国内一直宣传国外怎样怎样环保有些言过其实,在某些方面,全世界是一样的不环保,中国反而走在了前面。
李施文作品
红白喜事
李曼卿作品--不一样的生活
受当代艺术作品影响,利用地上捡来的铁丝的作品。主要表现的是虽然弯曲的铁丝和被拉直的那根铁丝本质是一样的,但是形态的不同造成了他们生活方式的不同,一个直挺挺的挂在那里,另外一个则永远都是卷曲的。
当地学生作品--坐标
一根竖线与工作坊提供的横线构成一个坐标。这个作品颇受好评。
当地学生作品--摩纳哥王子挂像
工作坊成员作品
现场照片
张碧君作品
工作坊成员作品--探访巴黎
主持工作坊的Paul对我们的第二次创作提出了一些要求,我总结下来,有这些关键词:游戏,密码,摩纳哥地图,艺术。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作品。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作品。
作品现场
地上的线隔开来的是每个人自己的空间。
工作坊成员作品
当地学生作品
标记自己的摩纳哥
李曼卿作品—寻找摩纳哥
寻找摩纳哥—地图藏在风景背后
当地学生作品
朱赛男作品
爬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