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级毕业生作品展】——视觉传达专业创作感言一

时间:2011-01-10浏览:689设置

  

    

图为全班15位同学专业主课作品选现场展示

  作为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 “我眼中的上戏”为题的毕业设计创作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次的活动深受学校领导、老师重视,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希望能够展现出我们的精彩,更希望能为师弟师妹们做一个好榜样,把这样的展览活动变成上戏的标志。
  这次的展览是我们创意学院三个专业四个班级的毕业生共同铸就的,这不仅是一个具有特色的展览,也是2007级创意学院教学的一大特色体现。在2010年末我们迎来了这个筹备已久的展览,开幕式当天校领导都来指导并参与这次意义重大的活动,我们的辛苦得到了校方的肯定,一方面我们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我们四年的所学所得,更多的是通过这样的机会与身边的同学一同来配合完成作品,在四年中我们每个班都有过自己大大小小的展览,但是这次的展览融入了我们四个专业的作品,体现了我们这个团队勇于探索、百折不饶的勇气。虽然这次的展览、我们的作品并不一定完美,但这是一次既有价值又有意义的活动,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感受到自身的不足,感觉差距会让我们一如既往的向前。
  展览是我们踏进社会的第一步,大学生活让我们真正走进了这个艺术的天堂,展览中的我们都展现了才能,但恰恰是这样的展览更锻炼了我们:理论知识与联系实际、团队配合、合作意识与整合力等等。这也正是我们在展览中的收获,恰逢大学毕业之际,寻找工作将是我们后来路上的重中之重,新民晚报一文中提到的“就业前景不太乐观”让我深感焦虑,一边是需要创意设计人才,一边创意专业的就业前景迷茫,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我们满腔的抱负、我们的才华要得到别人的肯定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我们要把最好的表现出来,通过活动,我们已经展现了自己,也得到了关注,但恰恰是社会的疑惑让我们必须更加理智,脚踏实地去学习,通过展览和实习的机会更多的锻炼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这次的展览恰逢上戏65周年,又是一个跨年度的展览,让我们更觉得这次的展览意义深刻,难以忘怀。上戏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开始新的学习生活,让我们有了展现自我的机会,这次的毕业设计展是在上戏罕见的展览,体现了我们创意学院学子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学校给我们的这次展览机会,我们会更好的表现自己的实力,完成自己的梦想。

(07视觉传达专业 班长 诸翠华)

毕业作品创作感言

作品一:《红楼.梦》(装置、多媒体、视觉设计)
作者:祁佳越、谢静、邵晴、诸翠华
指导老师:陈晔、朱云、查国钧、徐国峰

图为《红楼.梦》作品现场展示

《小小的红楼,大大的梦》
  红楼是上戏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当完成这个作品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欣慰感,并不是说我们的作品完成的有多完美,而是我们把我们的一个个感悟也一并植入到了这个红楼里。作品完成后,就像叙说了一场梦。
  仁者见仁,人们观察我们的作品时,总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有人说,这个装置展现了红楼的各种教室的分布和内容。有人说,这是不是代表了红楼的多元文化特色所在?新民晚报的记者说,这是上戏浓厚的学习氛围的最真实的缩影。我们的作品解释说,这是通过多媒体等手段通过8个专业教室来展示红楼的独特魅力。最后,我想,我们可能是把自己四年以来的一个个感悟,慢慢的随着红楼的搭建,而悄悄把它放进里面。
  我时常有种错觉,我的生活是一部电视剧。我就是其中的主角。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就是这部生活剧最真实的剧情。所以当导演教室刚“动工”的时候,我发现,纸盒小人的状态就是自导自演。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是喜是悲,是好是坏,其实是由你自己安排,自己主宰的。你就是你人生的导演,一切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黑匣子”也是同样的原理。黑匣子就是个人生舞台,它连接着导演教室。教室里怎么演出,黑匣子里就怎么播放。
人生就是一部剧,你在剧里既是导演,又时刻扮演着各种角色,有时候你扮演好人,在有的人眼里却成了坏人。有时你是学生,是个聆听着,有时你是一位哥哥姐姐,是个教导者。如同表演和化妆,我们如何游刃有余的穿梭在人生的各个角色,完成最完美的转变,是人们最大的梦想。我想,就像表演教室里的白脸,红脸,黑脸一样。面具下的人性互相夹杂,互相融合。当你有些迷失,想要找到最真实的自己的时候,你发现,就在“卸妆”后的镜子里。
  戏文是个最有趣的教室,人们常说,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于是我们就真把老师放在了课桌上,可是,文学的魅力不在于教导者的传授,而是一种自由沟通,平等交流的态度。于是,一个个学习者纷纷站上椅子,大声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和学生角色也在互相发生着转变,教学相长就体现在了这里吧。
  其实我们心中还有一个长久梦,长久的如同走廊尽头哪个永远亮着灯光的教室。虽然那个教室已经不在了。可是,我相信在那个灯光下,发生过无数上戏人的故事,珍藏着无数上戏人的回忆,坚定过无数上戏人的梦想,激励过无数上戏人的斗志。这些都没有随着长明教室的消失而消失,而是已经牢牢扎根在每个人的心里。
  最后说说平面吧,那个我们学习生活了四年的地方。我们不想展示过多专业上的内容,这些已经在平时的展览中陆续的表现过。所以我们把四个人对大学生活的感悟和想法,以及制作毕业设计的过程放入其中。向大家展示一个我们从想法到现实,从梦想到实现的过程。平面教室里的一切,就是我们在上戏生活的一个缩影。
  每天都会有无数的人从红楼的门口走出走进,每个人都有着他独特的思维和梦,无数人从红楼里相遇,相识。无数思维和梦在红楼相交,相融。红楼承载的不仅仅是上戏人一段段人生旅途回忆,更是上戏人的正在做的和理想中的梦。红楼不仅仅是一个标志建筑,更是一个梦的载体,一个梦的摇篮。(07视觉传达 祁佳越)

  我的毕业设计是装置艺术-红楼.梦。创作的理念在于如何梦想成真。一个有关大学生生活的梦想,美丽富有幻想,浪漫而充满激情。
红楼,上戏校园最有魅力的建筑。四年来,作为上戏的学子,我们在红楼里感受艺术之美,心灵得到了升华的同时,内心深处是抹不去的红楼情节。同时红楼就是我们成就梦想的地方,所以我们用红楼作为载体,同时分别描绘出7间教室代表上戏的7个专业。
最初我们真是完全不知道要如何去再现这个梦想。从一个个闪光一现的灵感到具体的图纸的绘画,最后到模型,成品的制作。期间,我们不断的争论,肯定否定再肯定。期间,老师推翻我们的设计,创作构思的枯竭,经费超支等等一个个问题在创作过程中冒出来,烦得我们焦头烂额。
  首先是关于整体的装置的讨论时往抽象路线走还是往具象路线走?当我们第一次去模型厂找人洽谈外墙制作的问题,对方张口的3万吓了我们一大跳。这样的价钱让我们望而生畏,只要再改方案。用自己手工做来代替这么昂贵的价格。
  毕业设计是一项很大的工程,虽然过程很漫长,但是其间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比如如何去和制作公司沟通,如何去做一个大型的模型,如何在没有器材情况下用别的代替。这让我受益匪浅。相信经过这次我一定可以在独立完成一个大的装置展品。
  艺术女神就是这样,让人苦苦追求。忽然,她回眸一笑,让你在最追求中感受幸福。体验着这样甘苦,在这份追求的过程中我们也学到很多。我们试图再现这个给生活添上玫瑰色彩的梦想,并传递一种幸福——在一个艺术院校中实现自己明星梦的那份幸福。(07视觉传达 谢静)

  细细回顾《红楼梦》这个设计犹如慢慢品味一杯浓稠的清咖融入口中后慢慢的回味一点甜。
  从当初的构想到现在的成形满打满算看来有半年的时间,从当初的开题《我眼中的上戏》都后来一次展览给的启发,从否定到肯定,从各抒己见到最后的达成一致,从为了可以多省点钱到最后的要买就买个质量好的,中间的过程可以说的经历风雨,当然最后和所有经历风雨过后一样都是见到彩虹的。
  当设想得到各位老师肯定之后,我们就开始在各个方面来收集关于红楼的信息,从炎热的夏天到寒冷的冬天,我们对那陪伴我们四年光阴岁月的红楼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可以说“艺术家的摇篮”就是上戏红楼做好的诠释。
  从大门口细细碌碌的人群见到一楼那充满表演欲望与四周反射的表演教室,那标志性的脸谱、表演必备的屏风道具,若是你置身其中,你会感到你就是那个被闪光灯追逐的明星。徒步上楼便是那个充满智慧的戏文教室,老师的激情洋溢,学生的挥笔自如,那空气中弥漫的书香味让你感觉到自己犹如余秋雨大师。接着是那充满创意色彩的视觉教室,累计我们四年的成果,滚动播放的电子相册记录着我们四年学习的成果,旁边就是融入设计元素的构成,动与静的完美结合也就是我们想要表达的设计创意元素。走到尽头就是那传说中的长明教室,那里融入者学业,爱情以及对未来的畅想。服化的着色一直是上戏有一个特色,化妆台的嵌入给每位来此教室的人带来一种爱美的感觉。摄像头,导演板,胶片,还有那在上戏演出过的经典话剧把导演系诠释的淋漓尽致。运用多媒体原理,把每个来看《红楼梦》的人都投射到黑匣子中,对,每个上戏的学子都是出色的艺术家,都是台上那颗闪耀的明星。
  线条勾勒出红楼的外框,红楼的红已经不那么的重要,想象,创意,艺术也许就是对“红楼为什么是白色”最好的回答了。(07视觉传达 邵晴)

  “我眼中的上戏”当我们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想法。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提交方案,一次又一次地被退回,经过一个多月的头脑风暴,我们从大脑枯竭到出现新方案,这可以说是从我们进这个学校到现在最烦恼的一段日子。
  最后在一次展览中让我有了启发,并找到了这次设计的源头——红楼。这是一幢吸引我们进这所学校的建筑、这是一幢迸发出无数艺术家的建筑、这是一幢聚集所有上戏学子的建筑、这是一幢汇聚各个专业的建筑、这是一幢具有活跃的学习氛围的建筑、这是一幢我们在四年内每天都要进出好几回的建筑……一系列在红楼里面的场景不断涌入我的脑海,激发了我对红楼的这份情节。
  当这个方案、这个作品名提交的时候引起了许多老师的喜欢和关注,期待着我们这个作品的最后呈现。在之后的几个月中,我们便开始正式实施。从一开始兴致勃勃找到一家制作公司帮我们制作框架到最后的纯手工搭建,期间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公司开价3万把我们吓倒、小组讨论产生矛盾不能统一意见、做出来的东西没有达到理想的目的等等。种种问题都在不断出现,但是不经历风雨又怎么能见到彩虹。通过我们的努力,在毕业展览之际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和赞美。
  《红楼梦》表现的是我们上戏标志性的建筑教学楼,因此我们经过访问在这个楼里上过课的学生和老师,了解到了各个不同时代的人们在红楼的感想。我们最后选取的7个专业代表着我们学校的不同专业,以手工模型和多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又利用一天的时间在红楼门口拍摄在这里进出的学生和老师,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红楼的忙碌。对于这个作品有人满意有人提出疑惑,最多的疑问就是“这个既然叫红楼,为什么是白色的?”这个问题我们也考虑过,但是恰逢上戏65周年,会有许多校友回来这里,红楼是一幢让人记忆犹新的建筑,我们将外表简单化,但是在这里学习过的人都可以一眼就认出它就是红楼,我们这么做也是给参观者留有更多的幻想空间,这就是创意所在。
  红楼是我们所有人梦开始的地方,不久之后我们将从这里离开,寻找又一个新的梦。通过这次毕业设计的制作,我也在各方面锻炼了自己,更主要的是在我踏上社会之前先有了很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红楼圆了我们所有上戏人的艺术梦。(07视觉传达 诸翠华)

作品二:《LIFE.戏说》(装置设计、多媒体)
作者:葛斌
指导老师:陈晔、朱云

图为《LIFE.戏说》作品现场展示

    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最后的一次整合型设计,我觉得需要的不仅仅的是设计本身,而是4年来对设计认识的综合体现。
这次我设计的上戏之凝固的记忆就是我对设计这4年来的认识。
    我将这次设计分为:范围之外、范围之内
    范围之外:无论是什么设计,都该注重设计思想的来源及逻辑的正确性。一个好的设计不在于到底是花了很多时间还是很多金钱,视觉上的表现仅仅是能够抓住人们的第一感觉,我把这种视觉性最高的设计称为伪设计,这是我在设计上需要当心与注意防范的。本次设计前我给自己设了多个要求:设计思想远高于设计成本、运用材料可回收再利用、把握住设计的公众化可理解性。
    人们常说什么是设计?我觉得其实就是比现实生活略高出一点点,所谓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说的就是我对设计的理解。深泽直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很喜欢:设计就是一根线,连接着人与事物,把人与事物融合起来至和谐状态。从这句话中我懂得了设计需要与环境相和谐,设计不是单方面为了“好看”而存在。回到我的毕业设计上,整个设计位于1楼中央位置,且可从3楼看到。为此我便利用了这个多视角的可能性,给我的设计增添了一个维度,从3楼俯瞰1楼的效果能发现箱子的组合是一个“戏”字,这就是利用环境创造出来的“和谐”设计。
    范围之内:本次的主题为凝固的记忆。运用箱子与条形码的组合来体现商品这个元素,同时这“商品”经过设计又成了符合上戏文化、上戏师生记忆的承载物。运用条形码的设计形象的体现了上戏各专业学生的特点,箱子的堆砌成戏字表达了整个学院的凝聚力。最后加以多媒体、以奔跑的小人为主题的flash体现上戏的一天,也作为凝固的记忆中的一个元素。
    整个毕业设计既注重了设计的思想,同时在设觉效果上通过多维度的观看,达到期望的效果,希望这次毕业设计能给自己在未来设计的思想上作为一个基础与启迪。(07视觉传达 葛斌)

作品三:《开.合》(多媒体、装置设计)
作者:胡蝶
指导老师:朱云、陈晔

    毕业作品“开.合”运用了新媒体交互手法呈现,新媒体艺术是当代中国前卫艺术中重要的艺术样式。“开.合”采集了上戏中具有代表性的学习生活的声音和影像素材,当和参观者发生互动后也随之带入了设定好的空间里,形式交互的同时也是心的交流。 “开.合” 的设定空间使参观者回忆起自己独有的记忆空间,这样就延展了时空的可能。
    新媒体使人们感知空间,物体和时间的方式不同于传统艺术。他使人们认识到“如何看,怎么看”,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生理问题,其中也包含着复杂的文化过程。同时新媒体艺术较之传统艺术更依赖与科技技术手段。例如虚拟现实、互动影像等。 “开.合”正采用类似的手段。
    在 “开.合” 所表现的虚拟现实中,箱子打开后的界面是艺术表现的关键,他界定了交互和感知的界线。 “开.合” 所要表现的效果是一种强烈的临场感给予参观者沉浸的过程,并通过音乐进一步提升了情感的程度。在 “开.合” 中,声音在制造临场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特定的声音,他不仅强调了视觉印象。更使扩展的空间随微观世界的接近发生变化,增加自然现象的密度,体验到延展思维的艺术。这种沉浸体验不仅使观众体会到了存在并使得参观者“自然原型和同时存在的内部心理空间”联系了起来。
同时新媒体艺术的叙事形式是元化的,它不仅能够表现时间艺术中的非线性与线性的叙事形式也具有空间艺术的叙事特点。 新媒体艺术由于系统化的结合了装置、影像、声音、交互等技术手段与条件因素使得它能够塑造出不同于传统艺术强烈的时空感,这种时空感不只是单纯的现实时空,也不只是纯粹的虚拟时空。当人机互动时,它是结合了真实与虚拟的“再现时空”,而观众的独特体验正是来源与这种再现真实。

作品五:《孕育空间》(视觉设计、装置)
作者:孙思嘉
指导老师:查国钧、陈晔、徐国峰、朱云)

图为《孕育空间》作品现场展示

    正如在作品阐述的文字中所说的那样,我想尝试使用“设计”这一语汇与大家交流所想传达的某些情感、特质与信息。即:传达设计(Communication Design)。然而,作为单一信息的传达,方式是多种的,这个作品尝试选用视觉、听觉,意在通过异同方式传达相同理念。   
    根据原先生对传达设计的理念推论“信息设计只有跳出单纯的设计领域,将目光投向其他的传达领域,传达设计才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在传达设计的范畴内,视觉传达与平面设计是不同的概念,因此,不以平面来进行全方位设计的想法,亦是由此而来。
    视觉传达的狭义表现,即是以多元的媒介结合平面设计中的信息符号(设计师所想表现的理念代码)来解构、再组并传达信息的,因此,在确定了“视听”构架,“装置、材质”等多元媒介后,作为连接的平面符号设计便十分有针对性了。作为理念的“孕育种子空间”和各种符号的设计自然的出现了。同时,在设计进行中,我尝试了一些新的传达的理念,即“将这些设计完成并具有符号意义的物质或图像被放置在某一特定区域,不就其具体意义做出主观阐述,努力塑造一个自由感官联想的容器”。即我想将设计师“直接传达”的直线方式改变为“环形”的构架,将所有的理念与构成模式先行传达,但,不就其中心理念进行告知,这样的联想空间,往往比“直接引导”模式的更为广阔。可惜的是,实验并不成功,许许多多的参观者,向我进行询问,而未能直接主观的进行想象。原因,我想在接下来的时间中,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并加之完善。
    传统的理念传达模式不断更新,面对迅速到来的感官设计时代,我仍然希望以此作品自问设计的剩余可跨界空间,一切才刚刚开始与起步,我们面对的道路和挑战仍很艰难。(07视觉传达 孙思嘉)

(图 陈晔  编辑 陈晔)

Copyright © CCS of STA.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9077319号-8
返回原图
/